腹泻按病因可分为感染性腹泻、非感染性腹泻两大类,临床常见类型主要有渗透性腹泻、分泌性腹泻、渗出性腹泻、动力性腹泻。
渗透性腹泻由肠腔内渗透压升高导致水分吸收障碍引起,常见于乳糖不耐受、服用乳果糖口服溶液等渗透性泻药后。典型表现为进食特定食物后水样便,禁食后可缓解。治疗需避免诱发食物,乳糖不耐受者可补充乳糖酶胶囊。
分泌性腹泻因肠道分泌过多电解质和水分所致,多见于霍乱弧菌感染、VIP瘤等。特征为大量水样便且禁食无效,易导致脱水。需针对病因治疗,如细菌感染可使用盐酸环丙沙星片,VIP瘤需手术切除。
渗出性腹泻由肠道黏膜炎症损伤引起,常见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表现为黏液脓血便伴腹痛,肠镜检查可见黏膜糜烂。治疗需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控制炎症,重症需注射英夫利西单抗。
动力性腹泻因肠蠕动过快导致,多见于肠易激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特点为排便急迫、次数增多但粪便量少。可选用盐酸洛哌丁胺胶囊减缓蠕动,甲状腺功能亢进者需服用甲巯咪唑片。
感染性腹泻由病毒、细菌或寄生虫引起,如轮状病毒、志贺菌、阿米巴原虫感染。常伴发热、呕吐,粪便检测可明确病原体。细菌性腹泻可用诺氟沙星胶囊,阿米巴痢疾需甲硝唑片联合双碘喹啉片治疗。
腹泻期间应补充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避免高脂高纤维饮食。若出现持续血便、严重脱水或发热超过3天,需及时就医排查病因。日常注意饮食卫生,生熟食分开处理,腹泻恢复期可食用米汤、蒸苹果等低渣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