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天气下容易产生热射病、热衰竭、热痉挛、脱水、日光性皮炎等疾病。
热射病是高温环境下最严重的疾病,属于重度中暑。发病与高温高湿环境、剧烈运动、散热障碍等因素相关,典型表现为体温超过40摄氏度、意识模糊、无汗。需立即转移到阴凉处,用冷水擦拭身体,并紧急送医。临床常用药物包括藿香正气水、人丹等缓解症状,但核心治疗需依赖快速降温及补液支持。
热衰竭多因大量出汗导致水分和电解质丢失,常见于长时间户外活动者。症状包括头晕、恶心、皮肤湿冷、脉搏微弱。需及时补充含电解质的饮品,如口服补液盐散,避免发展为热射病。可遵医嘱使用氯化钠注射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同时需停止活动并平卧休息。
热痉挛因高温下大量出汗后仅补充水分而未补盐分导致,表现为肌肉疼痛性抽搐,多见于四肢和腹部。可服用复方氯化钠注射液或口服补液补充电解质,局部按摩痉挛肌肉。预防需在出汗后饮用淡盐水或运动饮料,避免短时间内过量饮水稀释血钠浓度。
脱水由体液流失超过摄入引起,高温会加速这一过程。轻度脱水表现为口渴、尿量减少,重度可出现嗜睡、低血压。需分次少量饮用含钠钾的液体,如口服补液盐溶液。儿童及老人可遵医嘱使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同时监测尿量和精神状态变化。
日光性皮炎是紫外线过度照射引发的皮肤炎症,表现为红斑、水疱、灼痛。需冷敷患处并使用炉甘石洗剂外涂,严重时可短期外用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外出前应涂抹防晒霜,穿戴遮阳衣物,避免日光直射皮肤,特别是上午10点至下午3点的强紫外线时段。
高温天气需保持每日饮水2000-3000毫升,避免11点至15点户外活动,穿着浅色透气衣物。饮食宜清淡,增加西瓜、黄瓜等含水分多的蔬果摄入。空调房间温度建议设定在26-28摄氏度,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出现头痛、心悸等中暑先兆时应立即转移到阴凉处休息,若症状持续或加重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