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虚的症状主要有面色苍白、乏力、心悸、头晕、月经不调等。气血虚可能与先天不足、营养不良、慢性疾病、过度劳累、情绪失调等因素有关。
气血虚患者常表现为苍白或萎黄,皮肤缺乏光泽,唇色淡白。这与血液中血红蛋白不足或微循环供血减少有关。日常可适量食用红枣、枸杞等补血食物,严重者需遵医嘱使用复方阿胶浆、当归补血口服液等中成药调理。长期面色异常需排查贫血、慢性失血等疾病。
患者易感疲倦,轻微活动即出现气短、四肢沉重,休息后缓解不明显。气血不足导致机体能量代谢障碍,肌肉组织供氧不足。建议通过八段锦等温和运动改善循环,避免过度劳累。若伴随体重下降或低热,需警惕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内分泌疾病。
安静状态下自觉心跳剧烈或不规则,活动后加重,可能伴随胸闷。心气不足时心脏代偿性搏动增强。可尝试按压内关穴缓解,必要时使用稳心颗粒、生脉饮等药物。心电图检查可鉴别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器质性疾病。
多见突然起身时眼前发黑、头重脚轻,严重者出现短暂意识模糊。气血不能上荣头目所致。建议改变体位时动作缓慢,避免长时间低头。频繁发作需排除体位性低血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可配合养血清脑颗粒治疗。
女性表现为经量减少、周期延长甚至闭经,经血色淡质稀。冲任二脉失养影响子宫内膜生长。日常可用益母草颗粒调理,严重者需结合乌鸡白凤丸、定坤丹等药物。需与多囊卵巢综合征、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等妇科疾病鉴别。
气血虚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情绪波动,饮食上多摄入动物肝脏、瘦肉、黑芝麻等补铁补血食材,冬季注意保暖。若症状持续2周以上或伴随体重骤减、持续发热等,需及时就医排查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潜在病因。适当练习太极拳、五禽戏等传统养生功法有助于气血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