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胆固醇人群需限制摄入高胆固醇、高饱和脂肪及反式脂肪的食物,主要包括动物内脏、油炸食品、奶油制品、肥肉等。合理控制饮食有助于降低血液胆固醇水平,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
猪肝、鸡肝、鸭肝等动物内脏胆固醇含量极高,每100克可能含超过300毫克胆固醇。长期过量摄入会直接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建议用瘦肉、鱼类或豆制品替代,每周摄入内脏不超过1-2次,每次控制在50克以内。
炸鸡、薯条、油条等经过高温油炸的食物含有大量反式脂肪酸和氧化胆固醇。这些成分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烹饪方式建议改为蒸煮、烤制或凉拌,使用橄榄油等不饱和脂肪酸油类。
黄油、奶油蛋糕、冰淇淋等乳脂制品饱和脂肪占比超过60%,会促进肝脏合成更多胆固醇。可选择低脂乳制品替代,如脱脂牛奶、低脂酸奶,每日乳制品摄入量控制在300毫升以内。
五花肉、牛腩、猪蹄等富含饱和脂肪,摄入后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红肉每周摄入不宜超过500克,优先选择鸡胸肉、鱼肉等白肉。烹饪前剔除可见脂肪,采用炖煮方式减少脂肪摄入。
香肠、培根、腊肉等加工肉类含有大量钠和防腐剂,会加重血脂代谢负担。这类食品中的亚硝酸盐还可能转化为致癌物质。建议用新鲜禽肉或大豆蛋白制品替代,每周加工肉类摄入不超过70克。
除避免上述食物外,高胆固醇人群应增加燕麦、深海鱼、坚果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摄入。每日保持30分钟有氧运动,定期监测血脂指标。若饮食调整3-6个月后胆固醇仍偏高,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托伐他汀钙片、辛伐他汀片等降脂药物,同时注意观察肌肉酸痛等不良反应。烹饪时多用蒸、煮、凉拌等方式,控制每日食用油在25克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