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可通过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等方式判断,主要表现有突发高热、全身肌肉酸痛、乏力、头痛、咳嗽咽痛等。流感通常由甲型或乙型流感病毒引起,具有较强传染性。
流感典型症状为突发高热,体温可达39-40摄氏度,伴有寒战。全身症状突出,包括明显肌肉关节酸痛、乏力倦怠,呼吸道症状相对较轻,常见干咳、咽痛。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儿童发热程度常高于成人。
发病前1-7天内接触过流感样病例,或处于流感流行季节。流感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在人群密集场所如学校、养老院等易发生聚集性疫情。冬春季节为高发期,但南方可能出现夏秋季小高峰。
采用鼻咽分泌物进行流感病毒抗原检测,15-30分钟可获结果。甲型、乙型流感病毒核蛋白抗原检测特异性较高,但灵敏度受采样质量影响。发病后24-72小时内采集样本阳性率最高,适用于门急诊快速筛查。
通过RT-PCR方法检测呼吸道标本中的病毒核酸,灵敏度高且能分型。可鉴别季节性流感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对重症病例确诊和流行病学监测有重要价值。检测需专业实验室完成,结果回报时间较长。
将患者标本接种于MDCK细胞或鸡胚进行病毒分离,是诊断金标准但耗时较长。病毒培养可用于毒株变异监测和疫苗株筛选,多在科研机构开展。该方法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等级要求较高,临床诊断中较少常规使用。
出现症状后建议居家隔离休息,多饮温水并监测体温变化。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适量补充维生素C。老年人与慢性病患者若出现气促、意识改变等预警症状需立即就医。流感流行季节前接种疫苗是有效预防手段,抗病毒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早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