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属于皮肤疾病,但部分轻度表现可能是生理现象。痤疮在医学上称为寻常痤疮,主要由毛囊皮脂腺异常角化、痤疮丙酸杆菌感染等因素引起,临床表现为粉刺、炎性丘疹或脓疱。青春期因激素水平变化出现的少量粉刺多为生理性反应,但若伴随红肿、疼痛或囊肿则需按疾病治疗。
青春期因雄激素水平升高刺激皮脂分泌,可能出现少量白头或黑头粉刺,属于暂时性生理现象。这类情况通常无须特殊处理,保持面部清洁、避免挤压即可自行缓解。生理性痤疮多集中于T区,且不会伴随明显炎症反应。
毛囊角化异常导致皮脂排出受阻,形成非炎性粉刺。可能与遗传、清洁不足或使用油腻护肤品有关。可通过外用维A酸乳膏、水杨酸软膏等促进角质溶解,配合温和洁面减少皮脂堆积。此阶段尚未出现细菌感染,但需警惕发展为病理性痤疮。
痤疮丙酸杆菌繁殖引发红色炎性丘疹,属于明确病理状态。常见诱因包括熬夜、高糖饮食或内分泌紊乱。需联合使用过氧苯甲酰凝胶、克林霉素磷酸酯外用溶液等抗菌药物,严重者可口服多西环素片控制感染。
深部毛囊破裂导致囊肿或结节,伴随显著疼痛和瘢痕风险。此类痤疮必须接受医疗干预,除口服异维A酸软胶囊调节皮脂分泌外,可能需要光动力治疗或糖皮质激素局部注射。延误治疗易遗留色素沉着或凹陷性瘢痕。
成人女性迟发性痤疮、药物性痤疮等与激素波动或药物副作用相关,需排查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基础疾病。治疗上需调整避孕药(如炔雌醇环丙孕酮片)或停用诱发药物,联合抗雄激素疗法改善症状。
无论痤疮是否属于生理现象,均需避免自行挤痘以防感染扩散。日常选择无油配方护肤品,减少乳制品及高升糖指数食物摄入。炎性痤疮持续两周未缓解、囊肿直径超过5毫米或伴有发热时,应及时至皮肤科就诊。规律作息与减压管理对预防复发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