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的诱因主要有病原体感染、免疫力低下、吸入性刺激、基础疾病及环境因素等。肺炎通常表现为发热、咳痰、胸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
细菌、病毒、真菌或支原体等微生物感染是肺炎最常见的诱因。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细菌可通过飞沫传播侵入肺部;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病毒性病原体易在免疫力低下时引发感染。这类感染性肺炎需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选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等抗生素,或奥司他韦颗粒等抗病毒药物。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HIV感染、糖尿病控制不佳等情况会导致免疫功能受损。免疫力低下时机体无法有效清除吸入的病原体,肺炎链球菌、卡氏肺孢子菌等机会性致病微生物更易引发感染。此类患者需加强营养支持,必要时遵医嘱使用人免疫球蛋白注射液等免疫调节药物。
误吸胃内容物、有害气体或粉尘可直接损伤肺泡。醉酒、脑血管意外后吞咽功能障碍者易发生吸入性肺炎,表现为突发呛咳和低氧血症;长期接触工业粉尘或吸烟会破坏气道纤毛功能,增加肺部感染风险。需立即解除吸入因素,严重时需支气管灌洗清除异物。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扩张等肺部病变会削弱局部防御功能,心脏衰竭引起的肺淤血也易继发感染。这类患者肺炎往往反复发作,需积极控制原发病,急性期可联用氨溴索口服溶液等祛痰药物改善通气。
密闭空间、人群密集场所会增加病原体传播概率,冬季低温干燥环境利于病毒存活。老年人及婴幼儿在换季时应注意保暖,保持室内通风,高危人群可接种肺炎球菌多糖疫苗预防感染。
预防肺炎需保持良好卫生习惯,戒烟并避免二手烟暴露,慢性病患者应规律随访。出现持续发热伴咳嗽超过3天、痰中带血或呼吸急促时需及时就诊,胸部X线或CT检查可明确诊断。恢复期可适当食用百合、银耳等润肺食材,但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加重气道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