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接触传播、气溶胶传播、母婴垂直传播和污染物传播等方式传播。
流感病毒可通过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产生的飞沫传播。飞沫直径较大,通常在1-2米范围内沉降。近距离接触感染者时,易通过呼吸道吸入带病毒飞沫。飞沫传播是流感最常见的传播途径,在人群密集场所风险更高。感染者发病前1天至发病后5-7天均可能具有传染性。
病毒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分泌物或间接接触被污染物体表面传播。手部接触带病毒物品后,再触摸口鼻眼等黏膜部位可导致感染。流感病毒在光滑物体表面可存活24-48小时,在布料等多孔材质存活时间较短。勤洗手、避免触摸面部可有效降低接触传播风险。
在密闭空间内,病毒可能通过微小气溶胶颗粒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传播。这种传播方式在通风不良的室内环境风险较高,如医院病房、养老院等。气溶胶颗粒可随空气流动扩散至较远距离,增加群体感染概率。保持室内通风换气有助于降低气溶胶传播风险。
孕妇感染流感病毒后,可能通过胎盘或分娩过程将病毒传播给胎儿。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后易出现严重并发症。妊娠期接种流感疫苗可有效预防母婴传播。出现流感症状的产妇应避免与新生儿密切接触,哺乳时需做好防护措施。
被病毒污染的医疗器械、餐具、玩具等物品可能成为传播媒介。流感病毒在低温潮湿环境中存活时间延长。规范消毒措施可有效阻断污染物传播。医疗机构需严格执行消毒制度,家庭中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应单独清洗消毒。
预防流感传播需采取综合措施,包括接种疫苗、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等。出现发热、咳嗽等流感样症状时应居家休息,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对高频接触物体表面进行消毒。高危人群如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妇等更需加强防护,必要时可遵医嘱进行药物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