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斑狼疮可分为盘状红斑狼疮、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药物性红斑狼疮和新生儿红斑狼疮五种类型。
盘状红斑狼疮主要表现为皮肤出现盘状红斑,多见于面部、头皮和耳部等暴露部位。红斑边界清晰,中央萎缩,边缘隆起,表面有黏着性鳞屑。该类型通常局限于皮肤,较少累及内脏器官。治疗上可遵医嘱使用他克莫司软膏、吡美莫司乳膏等外用药物,严重者可口服羟氯喹片。
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的皮损表现为环形或多环形红斑,或丘疹鳞屑性皮疹,好发于躯干和四肢。该类型可能伴有轻度全身症状如关节痛,但内脏损害较轻。治疗上可遵医嘱使用羟氯喹片、沙利度胺片等药物,避免日晒有助于缓解症状。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最严重的类型,可累及多个器官系统。常见表现包括面部蝶形红斑、光敏感、口腔溃疡、关节炎、肾脏损害等。该类型需要长期治疗,可遵医嘱使用泼尼松片、甲氨蝶呤片、环磷酰胺片等药物控制病情。
药物性红斑狼疮由某些药物诱发,常见诱发药物包括普鲁卡因胺、肼屈嗪等。临床表现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似,但症状通常较轻,停药后多可缓解。治疗上首先需停用可疑药物,必要时可遵医嘱短期使用小剂量泼尼松片。
新生儿红斑狼疮多见于母亲携带抗SSA/Ro抗体的新生儿,表现为皮肤环形红斑和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皮肤症状通常在6个月内自行消退,心脏损害可能需要长期随访。治疗上以对症支持为主,严重心脏传导阻滞可能需要安装起搏器。
红斑狼疮患者应注意防晒,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规律作息。饮食上建议均衡营养,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限制高盐高脂食物。定期复查随访对监测病情变化非常重要,患者应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调整药物剂量或停药。出现新发症状或原有症状加重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