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病机制包括病毒侵入、复制扩散和免疫损伤三个阶段。病毒通过消化道或呼吸道侵入人体后,在咽部或肠道黏膜上皮细胞中复制,随后进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进而扩散至皮肤黏膜和神经系统等靶器官,引发特征性疱疹和全身症状。
肠道病毒通过粪-口途径或呼吸道飞沫传播,病毒颗粒附着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如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受体和衰变加速因子。病毒脱去衣壳后释放RNA基因组,利用宿主细胞机制进行复制,导致细胞变性坏死。此时感染者可能出现低热、咽痛等非特异性前驱症状。
病毒在局部淋巴组织大量增殖后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病毒随血流播散至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继续增殖,引发第二次病毒血症。此阶段病毒可突破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临床表现为持续发热、口腔黏膜充血,手掌足底开始出现红色斑丘疹。
病毒特异性侵袭皮肤黏膜和神经组织,在表皮棘细胞层复制引起细胞水肿变性,形成特征性疱疹。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时,病毒可破坏脑干神经元导致神经源性肺水肿。部分患儿出现肌阵挛、共济失调等神经系统症状,重症病例可见脑炎、脑膜炎或急性弛缓性麻痹。
机体产生特异性IgM和IgG抗体清除病毒,同时细胞免疫应答可能导致免疫病理损伤。干扰素γ等细胞因子风暴可加重组织损伤,补体系统激活参与血管通透性改变。免疫复合物沉积可能引发皮疹迟发或加重,此过程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轻症病例病毒被清除后病变可完全修复,黏膜疱疹愈合不留瘢痕。神经系统受损者可能遗留认知功能障碍或运动障碍。少数重症患儿因脑干脑炎、心肺功能衰竭死亡。病毒RNA可在粪便中持续排出数周,成为潜在传染源。
预防手足口病需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规范洗手,避免接触患儿分泌物。流行期间减少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婴幼儿用品定期消毒。接种EV71灭活疫苗可预防重症手足口病,出现持续高热、肢体抖动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恢复期应保持皮肤清洁,饮食以温凉流质为主,避免抓挠皮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