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多发性骨髓瘤发作率需综合采取生活干预、定期监测及规范治疗等措施。多发性骨髓瘤可能与遗传易感性、电离辐射暴露、慢性炎症刺激、免疫功能异常及骨髓微环境改变等因素有关。
减少接触电离辐射与化学毒物,如苯类化合物、杀虫剂等。职业暴露人群需做好防护,长期接触者建议定期进行血常规和免疫球蛋白检测。存在慢性骨髓炎或自身免疫性疾病者应积极控制原发病。
保持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适量补充维生素D3和优质蛋白,可食用深海鱼、乳制品及豆类。避免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
高危人群应每年检测血清蛋白电泳和免疫固定电泳。出现骨痛、贫血或肾功能异常时,需完善骨髓穿刺活检。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患者需每3-6个月复查M蛋白定量。
意义未明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可采用来那度胺胶囊进行干预。冒烟型骨髓瘤患者可遵医嘱使用硼替佐米注射液联合地塞米松片治疗。治疗期间需监测周围神经病变和血小板减少等不良反应。
缓解期患者需持续使用沙利度胺胶囊维持治疗,定期复查微小残留病灶。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应预防感染,避免接种活疫苗。出现复发征象时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可考虑达雷妥尤单抗注射液等新药。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应保持均衡饮食,每日摄入30克膳食纤维,限制红肉摄入。适度进行抗阻训练维持骨密度,避免剧烈运动导致病理性骨折。保持乐观心态,加入患者互助组织获得心理支持。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得自行调整治疗方案,出现发热、出血或神经症状时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