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疹性荨麻疹主要表现为皮肤出现红色风团样丘疹,伴有剧烈瘙痒。常见症状有局部红肿、水疱形成、抓痕及继发感染等,多由蚊虫叮咬或过敏反应引起。
皮肤表面出现直径1-2厘米的红色隆起性皮疹,中央常有小水疱或瘀点,形态类似荨麻疹但持续时间更长。皮疹多呈群集分布,常见于四肢、腰腹部等暴露部位。可能与蚊虫唾液中的蛋白质引发过敏反应有关,需避免搔抓以防继发感染。
患处伴随明显瘙痒感,夜间症状可能加重。瘙痒由组胺等炎症介质释放刺激神经末梢导致,反复搔抓易形成线性抓痕。儿童患者可能出现烦躁不安,家长需修剪患儿指甲并遵医嘱使用炉甘石洗剂、地奈德乳膏等外用药物缓解症状。
部分丘疹顶端可出现透明或浑浊小水疱,疱壁紧张,破溃后渗出淡黄色液体。水疱形成与真皮层炎症反应相关,破溃后需保持创面清洁,避免接触刺激性物质。继发细菌感染时可表现为脓疱,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莫匹罗星软膏等抗生素治疗。
皮疹周围皮肤出现弥漫性红肿,触摸有温热感,严重时伴随刺痛。这种炎症反应与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炎性因子有关,冷敷可缓解不适。若红肿持续扩散或出现发热,提示可能存在蜂窝织炎等并发症,需及时就医。
皮疹消退后可能遗留暂时性褐色色素沉着斑,与炎症后表皮黑色素增加有关。色素沉着通常3-6个月自行消退,期间需加强防晒。反复发作的患者可能形成持久性色素改变,建议查明并避免接触过敏原。
丘疹性荨麻疹患者应保持居住清洁,定期除螨杀虫,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饮食宜清淡,避免海鲜、辛辣等易致敏食物。若皮疹广泛分布、伴随全身症状或反复发作,需进行过敏原检测并遵医嘱口服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滴剂等抗组胺药物。外出时可使用驱蚊液预防蚊虫叮咬,避免在草丛、树林等虫媒密集处长时间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