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炎患者内镜治疗主要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内镜下球囊扩张术、内镜下止血术、内镜下支架置入术等。肠炎通常由感染、免疫异常等因素引起,内镜治疗需根据具体病情选择。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适用于局限性的肠炎病变,如肠息肉或早期肿瘤性病变。该方法通过内镜引导下切除病变黏膜层,创伤较小且恢复较快。术后可能出现轻微腹痛或出血,通常无须特殊处理。肠炎患者若存在黏膜局部增厚或隆起性病变,可考虑该治疗方式。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用于范围较大的黏膜病变,如广泛性炎症伴糜烂或溃疡。该技术可完整剥离病变黏膜,减少肠壁损伤。术后需禁食一段时间,逐步恢复流质饮食。肠炎合并黏膜深层病变或反复出血时,可选择该治疗方法。
内镜下球囊扩张术适用于肠炎导致的肠腔狭窄。通过内镜导入球囊导管,对狭窄部位进行机械扩张,改善肠腔通畅度。术后可能出现暂时性腹胀或隐痛,多数可自行缓解。肠炎反复发作引起肠管纤维化狭窄时,该技术能有效缓解梗阻症状。
内镜下止血术用于肠炎伴活动性出血的情况,可采用电凝、钛夹或注射止血药物等方式。该方法能快速控制出血点,减少输血需求。术后需密切观察有无再出血迹象。肠炎患者出现呕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表现时,应优先考虑内镜下止血干预。
内镜下支架置入术适用于肠炎合并严重狭窄或瘘管形成的情况。通过放置自膨胀金属支架维持肠腔通畅,缓解梗阻症状。支架可能发生移位或再狭窄,需定期复查。肠炎导致肠管结构破坏且不适合手术时,可选用该姑息性治疗方法。
肠炎患者接受内镜治疗后需保持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逐步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术后1-2周内禁止剧烈运动,定期复查内镜评估治疗效果。出现持续腹痛、发热或便血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日常需注意饮食卫生,规律作息,避免肠道感染诱发炎症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