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饮酒过量可能对肝脏损伤、胃肠功能紊乱、神经系统损害、心血管疾病、免疫功能下降等健康问题。长期酗酒会显著增加多种慢性疾病和器官衰竭的风险。
酒精主要通过肝脏代谢,过量饮酒会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逐渐发展为酒精性脂肪肝。若持续酗酒可能引发酒精性肝炎,表现为肝区疼痛、黄疸等症状。部分患者会进一步进展为肝硬化,伴随腹水、食管静脉曲张等并发症。临床常用复方甘草酸苷片、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等药物辅助治疗,但戒酒是根本措施。
酒精直接刺激胃黏膜,抑制胃酸分泌和胃排空功能,长期可能诱发慢性胃炎或胃溃疡,出现上腹痛、反酸等症状。过量饮酒还会损伤肠黏膜屏障,导致营养吸收障碍。铝碳酸镁咀嚼片、瑞巴派特片等药物可缓解症状,但需配合戒酒和饮食调整。
酒精作为神经抑制剂,长期过量摄入会引发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为四肢麻木、步态不稳。严重时可导致韦尼克脑病,出现眼球震颤、意识障碍。维生素B1注射液、甲钴胺片等可用于营养支持治疗,但神经损伤常不可逆。
酗酒会升高血压、诱发心律失常,增加心肌病风险。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酒精性心肌病,表现为心力衰竭症状。酒石酸美托洛尔片、呋塞米片等药物可对症治疗,但需严格禁酒以避免病情恶化。
长期酒精摄入会抑制骨髓造血功能,降低白细胞活性,增加感染概率。酗酒者更易发生肺炎、结核等疾病,伤口愈合速度也明显减慢。匹多莫德口服溶液、脾氨肽口服冻干粉等免疫调节剂可能有一定帮助。
建议控制每日酒精摄入量,男性不超过25克酒精,女性不超过15克。日常可增加富含B族维生素的粗粮、深色蔬菜摄入,适当进行有氧运动促进代谢。若出现戒断反应或器官损伤症状,应及时到消化内科或神经内科就诊,进行肝功能、胃镜等专项检查,避免自行服用解酒产品或止痛药物掩盖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