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主要分为急性腹泻、慢性腹泻、渗透性腹泻、分泌性腹泻和渗出性腹泻五种类型。
急性腹泻通常持续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14天,多由感染性因素引起。常见原因包括病毒性胃肠炎、细菌性食物中毒或寄生虫感染。患者可能出现水样便、腹痛、发热等症状。治疗以补液为主,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口服补液盐散或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等药物。
慢性腹泻指持续时间超过4周的腹泻,可能与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或乳糖不耐受等非感染性因素有关。患者常伴有体重下降、营养不良等表现。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如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或采用无乳糖饮食调理。
渗透性腹泻由肠腔内渗透压增高引起,常见于消化不良、乳糖酶缺乏或滥用泻药等情况。典型特征为禁食后腹泻减轻,粪便中含有未消化食物。治疗需消除诱因,如乳糖不耐受患者应避免乳制品,必要时可补充乳糖酶胶囊。
分泌性腹泻是因肠道分泌过多液体所致,典型代表为霍乱弧菌感染或某些内分泌肿瘤。粪便呈米泔水样,量大且禁食后不缓解。需积极补液纠正脱水,严重时可遵医嘱使用消旋卡多曲颗粒抑制肠道分泌。
渗出性腹泻多由肠道黏膜损伤导致血浆蛋白和血液渗出引起,常见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粪便中可见黏液脓血。治疗需控制炎症,可选用柳氮磺吡啶肠溶片或泼尼松片等药物。
腹泻患者应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避免进食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轻度腹泻可先观察,若出现持续发热、血便、严重脱水或腹泻超过2周未缓解等情况,应及时就医。慢性腹泻患者建议记录饮食日记,帮助医生判断诱因。无论哪种类型腹泻,都不建议自行长期使用止泻药,以免掩盖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