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期抑郁症主要包括血管性抑郁、晚发性抑郁、躯体疾病共病抑郁、药源性抑郁以及假性痴呆型抑郁等类型。
血管性抑郁与脑血管病变密切相关,常见于存在高血压或脑梗死的老年患者。这类抑郁通常伴随执行功能下降和情绪波动,症状可能随着脑血管病情的波动而变化。治疗需兼顾脑血管疾病管理和抗抑郁药物使用,如盐酸舍曲林片、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等,同时配合认知训练。
首次发作于老年期的抑郁障碍,多与神经退行性改变相关。患者常出现显著精神运动迟滞和疑病观念,可能伴有记忆力减退等认知症状。治疗推荐使用对胆碱能系统影响较小的抗抑郁药,如米氮平片、盐酸帕罗西汀片等,并需排除潜在痴呆风险。
由糖尿病、帕金森病等慢性病继发的抑郁状态,症状与基础疾病相互影响。患者除情绪低落外,常有明显的疲乏感和躯体不适主诉。治疗需联合专科控制原发病,可选用药物相互作用较少的氢溴酸伏硫西汀片等,同时加强多学科协作。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降压药等药物可能诱发抑郁症状。这类抑郁起病与用药时间高度相关,表现为情感脆弱和兴趣丧失。处理原则是调整可疑药物,必要时换用对情绪影响较小的替代药物,如美利曲辛片等,并密切监测情绪变化。
以认知功能损害为突出表现的抑郁亚型,易与痴呆混淆。患者存在注意力涣散和思维迟缓,但记忆测试显示努力程度不足。治疗首选具有激活作用的抗抑郁药如盐酸安非他酮片,配合认知刺激疗法,多数认知症状随情绪改善而缓解。
老年抑郁患者需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社交活动,家属应协助监测用药反应。建议每日进行30分钟散步等低强度运动,饮食注意补充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若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睡眠紊乱或食欲改变,应及时陪同至精神科或老年病科就诊,避免自行调整药物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