瘘管形成通常由感染、创伤、手术并发症、炎症性疾病或先天发育异常等原因引起。瘘管是连接两个空腔器官或空腔器官与体表之间的异常通道,可能表现为局部红肿、分泌物渗出、疼痛或反复感染等症状。
局部组织化脓性感染未及时控制可能导致组织坏死和脓液积聚,形成脓肿。脓肿破溃后若未完全愈合,可能形成连接体表与内脏或两个空腔之间的异常通道。常见于肛周脓肿破溃形成的肛瘘,表现为肛门周围硬结、流脓和疼痛。治疗需遵医嘱使用头孢克肟分散片、甲硝唑片等抗生素控制感染,必要时手术切除瘘管。
外伤或医源性损伤如穿刺伤、手术缝合不当等可造成组织缺损,愈合过程中若上皮细胞未能正常覆盖创面,可能形成异常通道。例如分娩时会阴撕裂未妥善处理可能形成直肠阴道瘘,出现阴道排气排便症状。治疗需手术修复缺损组织,术后使用康复新液促进创面愈合。
消化道或泌尿系统手术后吻合口愈合不良可能形成肠瘘或膀胱瘘,常见于胃肠手术后出现腹腔引流液含有肠内容物。可能与术后感染、营养不良或缝合技术有关。需禁食胃肠减压,使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抗感染,严重时需二次手术修补。
克罗恩病、结核等慢性炎症性疾病可导致肠壁穿透性病变,形成肠管与其他器官间的异常通道。克罗恩病肠瘘常伴有腹痛、腹泻和体重下降。治疗需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控制炎症,严重时需行肠段切除术。结核性瘘管需规范抗结核治疗6个月以上。
胚胎发育过程中鳃弓或尿直肠隔融合异常可形成先天性瘘管,如甲状舌管瘘、脐尿管瘘等。新生儿期即可发现颈部或脐部持续性渗液。确诊后应择期手术切除全部瘘管,防止继发感染。术前可使用碘伏溶液局部消毒预防感染。
预防瘘管形成需注意保持伤口清洁干燥,术后加强营养支持促进组织修复。出现不明原因分泌物或红肿疼痛时应及时就医,避免挤压或自行处理。慢性病患者需规范治疗基础疾病,定期复查评估病情。日常饮食,建议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避免辛辣刺激食物,保持规律作息以增强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