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对身体是否有害取决于辐射类型和暴露剂量,日常生活中接触的非电离辐射通常无害,而大剂量电离辐射可能损害健康。
日常接触的电磁辐射如手机、WiFi等属于非电离辐射,其能量较低且不足以破坏分子结构。现有研究未发现此类辐射对人体产生明确危害,世界卫生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射频电磁场列为2B类致癌物,即证据有限且相关性不明确。医疗检查中的X光、CT等电离辐射虽具有潜在风险,但单次检查剂量严格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医务人员会为敏感部位做好防护。自然界存在的本底辐射同样属于低剂量电离辐射,人类已进化出相应修复机制。
核事故或放疗等场景下的高剂量电离辐射可能直接损伤细胞DNA,导致急性放射病或增加癌症概率。骨髓造血功能抑制表现为白细胞减少,胃肠道黏膜损伤引发呕吐腹泻,中枢神经系统受影响会出现意识障碍。职业性长期接触低剂量电离辐射可能升高甲状腺癌、白血病等疾病风险,但需要达到特定累积剂量阈值。孕妇胎儿对辐射敏感,孕早期接受腹部CT等检查需严格评估必要性。
减少辐射暴露可采取简单防护措施,如合理减少手机通话时间、保持与微波炉等电器距离。医疗检查前主动告知医生妊娠情况,配合使用铅围裙等防护装备。从事辐射相关职业者需规范佩戴个人剂量计,定期监测累积受照量。均衡饮食中适量增加十字花科蔬菜和浆果类食物,其含有的抗氧化物质有助于减轻氧化损伤。若意外遭遇大剂量辐射暴露,应立即脱离污染环境并寻求专业医疗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