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与感冒在症状、病因及治疗上存在明显差异。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感冒则多由鼻病毒等引起。两者主要区别包括发热特点、伴随症状、病程及并发症风险。
登革热常表现为突发高热,体温可达39-40摄氏度,持续3-7天,部分患者呈双峰热型。感冒发热多为低至中度,体温很少超过39摄氏度,持续时间较短。登革热患者退热后可能出现病情加重,感冒退热后症状逐渐缓解。
登革热典型症状包括剧烈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痛,部分患者出现皮疹和出血倾向。感冒以鼻塞、流涕、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为主,全身肌肉酸痛较轻。登革热患者可能出现血小板减少,感冒一般不影响血小板计数。
登革热病程分为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极期可能出现血浆渗漏导致休克。感冒病程呈自限性,5-7天内症状消退。登革热患者恢复期可能持续数周,感冒恢复较快。登革热需要密切监测血小板和血细胞比容,感冒通常无需特殊检查。
登革热重症可能出现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征,危及生命。感冒并发症多为鼻窦炎、中耳炎等局部感染。登革热患者出现腹痛、呕吐、烦躁等症状提示病情加重,感冒并发症多表现为症状迁延不愈。
登革热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片缓解症状,禁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等非甾体抗炎药。感冒可选用复方氨酚烷胺片等药物缓解症状。登革热患者需预防性输注血小板悬液纠正凝血异常,感冒一般无需特殊干预。
在登革热流行地区出现发热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日常需做好防蚊措施,清除积水容器。感冒患者应注意休息,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登革热确诊患者需隔离至退热,避免蚊虫叮咬传播病毒。感冒流行季节应勤洗手,避免接触呼吸道分泌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