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的预后因人而异,主要取决于疾病分期、治疗方案及患者个体差异。早期规范治疗可显著改善生存质量,部分患者可实现长期生存。
多发性骨髓瘤的预后与疾病分期密切相关。国际分期系统根据血清β2微球蛋白和白蛋白水平将疾病分为Ⅰ-Ⅲ期。Ⅰ期患者中位生存期可达5年以上,部分低危患者生存期超过10年。随着疾病进展至Ⅲ期,中位生存期可能缩短至2-3年。治疗方案的选择对预后影响显著,目前常用蛋白酶体抑制剂如硼替佐米联合免疫调节剂来那度胺的三药方案,可使60%以上患者达到深度缓解。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适用于年龄小于70岁且体能状态良好的患者,可延长无进展生存期。新型靶向药物如CD38单抗达雷妥尤单抗的应用进一步改善了复发难治患者的预后。
患者个体因素同样影响预后。存在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如del(17p)、t(4;14)的患者预后较差。年龄大于75岁或伴有严重心肾功能不全者治疗耐受性降低。治疗过程中出现髓外病变或浆细胞白血病转化的患者预后极差。微小残留病监测技术可更精准评估治疗效果,MRD阴性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显著优于阳性患者。基因检测指导下的个体化治疗策略正在改变传统预后评估模式。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需定期监测血常规、肾功能及免疫固定电泳。保持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骨病,每日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可预防骨质疏松。饮食应保证优质蛋白摄入,限制高嘌呤食物。治疗期间注意口腔清洁和感染预防,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心理疏导对缓解焦虑抑郁有帮助,可参加病友互助小组。任何新发骨痛或肾功能异常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