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母细胞瘤是儿童最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多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主要特点有生长迅速、右上腹无痛性肿块、甲胎蛋白显著升高、易发生肺转移、对化疗敏感等。
肝母细胞瘤好发于3岁以内婴幼儿,约90%病例在5岁前确诊,新生儿期也可发病。这与胎儿期肝脏发育异常相关,部分患儿合并Beckwith-Wiedemann综合征等先天性疾病。早期表现为腹部膨隆,容易被误认为喂养过度或生理性腹胀。
右上腹无痛性包块是典型体征,肿块质地坚硬、表面光滑、随呼吸移动。随着肿瘤增大可出现腹胀、食欲减退等症状。约20%患儿因肿瘤破裂出血就诊,表现为突发腹痛和休克,需紧急处理。
血清甲胎蛋白水平显著升高是该病重要标志,诊断时多数超过1000ng/ml。治疗后AFP水平可反映肿瘤负荷变化,持续升高提示复发可能。需注意与婴儿生理性AFP升高相鉴别,后者通常在6个月内降至正常。
肺是最常见转移部位,诊断时约20%病例已有肺转移。其他转移部位包括淋巴结、骨骼和脑部。转移灶多呈现圆形结节状,化疗后可能出现钙化。定期胸部CT检查对监测转移至关重要。
手术完整切除联合化疗可使低危组患儿生存率达90%。常用化疗方案包含顺铂、多柔比星等药物,术前化疗能使肿瘤缩小便于切除。对无法手术者可采用肝移植,复发患者可尝试二线化疗或靶向治疗。
家长发现婴幼儿腹部异常膨隆时应及时就医检查,避免用力按压肿块。治疗期间需加强营养支持,选择高蛋白、高热量食物如乳类、鱼肉等,注意预防感染。定期复查甲胎蛋白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后前2年每3个月随访1次。避免使用可能损伤肝脏的中草药或保健品,疫苗接种需咨询专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