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源性膀胱术后可通过间歇导尿、膀胱训练、预防感染、药物辅助、定期复查等方式护理。神经源性膀胱通常由脊髓损伤、糖尿病神经病变、脑血管意外、多发性硬化症、椎间盘突出等因素引起。
术后早期需遵医嘱进行清洁间歇导尿,每日4-6次,保持膀胱容量在400毫升以内。导尿前用肥皂水清洗双手及会阴部,使用一次性导尿管轻柔插入,导尿后及时拔除。该方法可避免长期留置尿管导致的尿路感染风险,同时帮助恢复膀胱储尿功能。
制定定时排尿计划,初期每2-3小时排尿一次,逐渐延长间隔时间。排尿时采取耻骨上按压或叩击下腹部辅助排空,配合盆底肌收缩训练。记录每日排尿日记,监测残余尿量,残余尿超过100毫升需调整导尿频率。
每日饮水2000-2500毫升稀释尿液,避免饮用咖啡及酒精。每周更换导尿包内消毒棉球及镊子,导尿管存放于干燥清洁容器。出现尿液浑浊、发热等症状时需及时尿培养检查,可遵医嘱使用磷霉素氨丁三醇散、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克洛缓释片等抗感染药物。
对于逼尿肌过度活动者可服用索利那新片、托特罗定缓释片等M受体阻滞剂;低张力膀胱可使用盐酸乌拉胆碱片增强收缩力。需注意药物可能引起的口干、便秘等副作用,服药期间监测肝肾功能。
术后1个月复查尿流动力学检查评估膀胱功能,每3个月进行泌尿系超声及残余尿测定。长期随访中需关注肾积水、膀胱结石等并发症,必要时行膀胱扩大术或尿流改道术。携带诊疗记录本详细记录每次导尿量、排尿情况及用药调整。
术后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选择棉质透气内裤,每日用温水清洗外阴。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C增强免疫力,限制辛辣刺激食物。进行适度盆底肌锻炼如凯格尔运动,避免久坐及重体力劳动。家属需协助患者记录排尿日记,观察有无发热或腰痛等感染征兆,发现异常及时联系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