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病是因母婴血型不合引发的免疫性溶血反应,主要症状包括黄疸、贫血、肝脾肿大、水肿。症状按严重程度排序为早期黄疸→进展期贫血→终末期心力衰竭。
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皮肤黏膜黄染,胆红素水平快速升高,严重者可发展为核黄疸。需光疗或换血治疗,药物可用人血白蛋白、苯巴比妥、茵栀黄口服液。
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伴苍白、喂养困难。中重度贫血需输血,轻症可补充铁剂、维生素E、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
因髓外造血导致肋下可触及肿大的肝脏和脾脏,可能伴随凝血功能障碍。需监测肝功能,必要时输注血浆。
严重溶血引发低蛋白血症,出现全身凹陷性水肿甚至胸腔积液。需补充白蛋白,限制液体摄入,利尿剂可用呋塞米。
确诊后应立即进行蓝光照射、静脉丙种球蛋白等治疗,母乳喂养者需暂停哺乳并监测胆红素变化,定期随访神经系统发育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