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黄染、巩膜黄染、嗜睡、吸吮无力等症状,通常出现在新生儿出生后2-4天,持续1-3周。
皮肤呈现淡黄色至橙黄色,多见于面部和躯干,按压后黄色不褪,可能与胆红素代谢延迟有关。家长需增加哺乳频率促进排泄,医生可能建议暂停母乳2-3天观察。
眼白部分出现明显黄色,为间接胆红素沉积所致。家长需每日监测黄疸范围,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茵栀黄口服液或益生菌制剂辅助治疗。
新生儿清醒时间缩短、反应迟钝,提示胆红素水平可能超过生理范围。家长需每2小时唤醒哺乳,若持续嗜睡需立即就医检测血清胆红素。
哺乳时吞咽减少、进食量不足,可能加重黄疸程度。家长应采用少量多次喂养方式,医生可能开具苯巴比妥片或肝酶诱导剂改善代谢。
保持每日8-12次哺乳频率,适当晒太阳帮助胆红素分解,若黄疸持续3周未消退或手脚心出现黄染需及时儿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