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症多数情况下不严重,但严重时可导致贫血、黄疸甚至核黄疸。病情严重程度主要与溶血原因、胆红素水平、是否及时干预有关。
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通常症状轻微,表现为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可通过蓝光照射治疗,必要时使用人血白蛋白或免疫球蛋白。
Rh血型不合可能导致中度溶血,伴随肝脾肿大和贫血,需进行换血治疗,并监测胆红素脑病风险,常用药物包括苯巴比妥、茵栀黄口服液。
未及时治疗的严重溶血可引发核黄疸,造成神经系统损伤,需紧急换血并配合白蛋白输注,后期可能需要进行康复治疗。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等遗传性溶血疾病可能反复发作,需终身避免氧化性药物,急性期需输血治疗并监测肾功能。
家长需密切观察新生儿皮肤黄染程度及精神状态,按医嘱定期复查胆红素,母乳喂养期间母亲应避免进食可能诱发溶血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