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的严重程度可通过一期硬下疳、二期梅毒疹、三期树胶肿及神经心血管损害等典型分期表现判断,实验室检查(如RPR、TPPA滴度)和器官功能评估可辅助分级。
一期表现为无痛性硬下疳和局部淋巴结肿大,二期出现全身对称性皮疹和黏膜损害,三期可引发皮肤树胶肿、主动脉炎或脊髓痨等不可逆损伤。
非特异性抗体试验(RPR)滴度变化反映疾病活动度,特异性抗体试验(TPPA)用于确诊,两者联合可区分早晚期感染。
通过脑脊液检查判断神经梅毒,心脏超声筛查主动脉瓣病变,眼底检查识别眼梅毒,明确多系统受累情况。
未经治疗的潜伏梅毒超过2年属晚期,感染时间越长内脏损害风险越高,需结合病史判断进展阶段。
出现可疑症状应立即检测,确诊后需规范青霉素治疗并定期随访血清滴度,避免性接触传播和妊娠母婴垂直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