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肺栓塞通常由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长期卧床制动、血管内皮损伤、高凝状态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凝治疗、溶栓治疗、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手术取栓等方式干预。
骨折后下肢活动受限导致血流淤滞,静脉血栓形成后脱落随血液循环阻塞肺动脉。表现为突发呼吸困难、胸痛,需紧急使用肝素、华法林、利伐沙班等抗凝药物。
骨折固定期间肌肉泵作用减弱,静脉回流减少。建议家长帮助患儿定时翻身活动肢体,医护人员指导进行踝泵运动预防血栓形成。
骨折时骨髓脂肪或组织碎片进入血管,直接损伤血管壁触发凝血反应。可能与创伤严重程度相关,通常伴随心率增快、血氧下降等症状。
创伤后机体应激反应增强凝血功能,合并脱水、感染等因素进一步加剧血栓风险。需监测D-二聚体指标,必要时联合使用低分子肝素与口服抗凝药。
骨折患者应早期进行康复训练,补充足够水分,出现胸闷气促等症状时须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