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脑炎引起脑脊液改变的原因主要有病毒直接侵袭中枢神经系统、免疫反应激活、血脑屏障破坏、继发炎症介质释放等。
病毒通过血液或神经途径侵入脑实质,在脑脊液中复制繁殖,导致脑脊液细胞数和蛋白含量升高,可通过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更昔洛韦、膦甲酸钠等进行治疗。
病毒感染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和细胞因子,引发脑脊液免疫球蛋白增高和寡克隆区带阳性,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甲泼尼龙可用于控制过度免疫反应。
病毒损伤血脑屏障内皮细胞,增加通透性使血浆蛋白渗入脑脊液,表现为蛋白定量显著增高,需使用脱水剂如甘露醇减轻脑水肿。
病毒感染后小胶质细胞活化释放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等炎症介质,导致脑脊液白细胞增多,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可辅助缓解症状。
病毒性脑炎患者应保证充足休息,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出现头痛呕吐等症状时及时就医复查脑脊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