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癌发病率上升可能与长期慢性中耳炎反复刺激、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电离辐射暴露以及遗传易感性等因素有关,治疗需根据分期选择手术切除、放疗或靶向治疗。
长期未治愈的化脓性中耳炎可能导致黏膜上皮异常增生,临床表现为耳痛和血性分泌物,需通过颞骨CT确诊,治疗包括乳突根治术配合顺铂等化疗药物。
高危型HPV16/18型感染与中耳鳞状细胞癌相关,可能通过咽鼓管逆行感染,表现为颈部淋巴结肿大,可采用免疫治疗联合放疗。
头颈部放射治疗史是明确危险因素,潜伏期可达10年以上,典型症状为进行性听力下降,需行PET-CT评估后实施扩大切除术。
TP53抑癌基因突变人群具有较高发病风险,常伴有耳鸣及面神经麻痹,二代测序后可考虑使用帕博利珠单抗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确诊患者应避免用力擤鼻,保持耳道清洁干燥,术后需定期进行耳内镜和影像学复查,营养支持重点补充维生素A和锌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