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病是因母婴血型不合引发的免疫性溶血性疾病,主要有ABO血型不合、Rh血型不合、其他稀有血型不合、宫内感染四种类型。
母亲为O型血而胎儿为A/B型时,母体IgG抗体通过胎盘攻击胎儿红细胞。典型表现为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可通过光疗、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严重者需换血。
Rh阴性母亲孕育Rh阳性胎儿时,胎儿的D抗原刺激母体产生抗体。第二胎起病风险高,可能导致胎儿水肿或死胎。产前需监测抗体效价,出生后立即进行换血治疗。
如Kell、Duffy等血型系统不合引起的溶血,临床表现与ABO/Rh溶血相似但更隐匿。需通过特异性抗体筛查确诊,治疗原则与常见血型不合相同。
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感染可导致红细胞破坏。除黄疸外多伴肝脾肿大、血小板减少,需进行抗病毒治疗及支持疗法。
孕期规范产检可早期发现血型不合风险,新生儿出现进行性黄疸需及时监测胆红素水平,母乳喂养期间母亲应避免进食可能加重溶血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