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套叠的治疗原则是

儿科编辑 医点就懂
282次浏览

关键词: #小儿

小儿肠套叠的治疗原则主要有手法复位、空气灌肠复位、手术治疗、药物治疗、术后护理等。肠套叠是指部分肠管及其系膜套入邻近肠腔导致肠梗阻,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干预方式。

1、手法复位

适用于早期发现的轻度肠套叠。医生通过腹部触诊配合超声引导,采用手法推压使套叠肠管复位。操作需禁食并静脉补液,复位后需观察6-12小时确认无复发。此方法创伤小但存在复发概率,需家长密切监测患儿腹痛、呕吐等症状。

2、空气灌肠复位

通过肛门注入气体在X线透视下进行压力复位,成功率可达80%以上。适用于发病48小时内无肠坏死征象的患儿。操作前需禁食并建立静脉通路,灌肠压力控制在60-80mmHg。失败后需转为手术治疗,家长需配合签署知情同意书。

3、手术治疗

适用于灌肠复位失败或出现肠坏死、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开腹探查可进行肠管手法复位或切除坏死肠段,腹腔镜手术创伤较小。术后需胃肠减压并静脉营养支持,家长需注意保持伤口清洁干燥,观察有无发热、腹胀等感染征象。

4、药物治疗

主要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可遵医嘱使用头孢曲松钠注射液预防感染,布洛芬混悬液缓解疼痛,蒙脱石散保护肠黏膜。禁止自行使用泻药或止痛药,家长需严格按剂量和疗程给药,记录用药后反应。

5、术后护理

包括逐步恢复饮食(从流质过渡到普食)、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伤口护理及活动指导。家长需每日监测体温和排便情况,术后1周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超声。出现呕吐、血便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患儿恢复期应保持清淡易消化饮食,如米汤、蒸蛋等,避免高纤维及产气食物。注意腹部保暖,按医嘱进行康复随访。家长需学习识别肠套叠早期症状如阵发性哭闹、果酱样便等,发现异常及时送医可显著提高非手术治疗成功率。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