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破坏不能放任不管。骨质破坏可能由骨质疏松、骨肿瘤、感染、代谢性疾病等原因引起,需通过药物治疗、手术干预、营养补充等方式干预。
骨质疏松是最常见的骨质破坏原因,与年龄增长、雌激素缺乏等因素有关,表现为骨痛、身高缩短。可遵医嘱使用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雷洛昔芬等药物,配合钙剂和维生素D补充。
原发性或转移性骨肿瘤会导致局部骨质破坏,伴随病理性骨折风险。治疗需手术切除肿瘤,配合放疗或靶向药物如地诺单抗、帕米膦酸二钠等控制病情进展。
细菌感染引起的骨髓炎可导致骨质溶解破坏,伴随发热和局部红肿热痛。需足疗程使用头孢曲松、万古霉素等抗生素,严重者需手术清创。
甲状旁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钙磷代谢紊乱,引发纤维性骨炎。需手术切除病变甲状旁腺,配合西那卡塞等药物调节血钙水平。
日常需保证每日1000-1200mg钙摄入,适度进行负重运动,避免吸烟酗酒,定期监测骨密度变化,出现病理性骨折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