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性惊厥是婴幼儿发热时出现的短暂性抽搐,常见于6个月至5岁儿童,主要表现为意识丧失、四肢强直或抽动,通常由体温快速升高诱发。
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当体温超过38℃并快速上升时,可能诱发神经元异常放电。家长需及时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拭腋窝、腹股沟,并监测体温变化。
上呼吸道感染、幼儿急疹等常见病毒感染是主要诱因,细菌感染如中耳炎也可能导致。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如细菌感染时可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头孢克洛等抗生素。
约30%患儿有热性惊厥家族史,可能与钠离子通道基因突变有关。家长需告知医生家族史,发作时可侧卧防窒息,避免强行按压肢体。
低钙血症、低血糖等代谢紊乱可能降低惊厥阈值。发作后建议检查电解质,必要时补充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或10%葡萄糖注射液。
多数热性惊厥预后良好,但反复发作或持续时间超过15分钟需就医排查癫痫等疾病。日常应避免过度包裹导致体温骤升,发热期间保证充足水分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