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生存期差异较大,轻型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可长期生存,重型患者5年生存率约为60%-80%。
非重型再障通过免疫抑制治疗(如环孢素、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或促造血治疗(如司坦唑醇)可显著延长生存期;重型再障需尽早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未移植者中位生存期约1-2年。
确诊后3个月内开始规范治疗者预后明显优于延迟治疗,感染和出血风险随病程延长显著增加,早期干预可降低骨髓衰竭程度。
有效预防和治疗感染(如粒细胞缺乏期使用抗生素)、出血(血小板输注)及铁过载(去铁胺)可改善生存质量,严重并发症是主要致死原因。
儿童及青少年患者对免疫抑制治疗反应较好,40岁以下移植成功率较高;老年患者常合并心肺疾病,治疗耐受性差影响生存期。
建议定期监测血常规和骨髓象,避免接触苯类化合物等骨髓抑制物,接种灭活疫苗预防感染,贫血严重时限制剧烈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