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发烧通常由流感病毒、鼻病毒、腺病毒、EB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引起,可能通过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粪口传播或母婴传播等途径感染人体。
流感病毒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感染后表现为高热、头痛、肌肉酸痛,可遵医嘱使用奥司他韦、扎那米韦、帕拉米韦等抗病毒药物。
鼻病毒主要引起普通感冒,通过接触传播导致低热、鼻塞,通常无须特殊用药,可配合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物缓解症状。
腺病毒可通过粪口传播引发咽结膜热,伴随结膜充血、咽痛等症状,临床常用更昔洛韦、利巴韦林等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
EB病毒经唾液传播导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表现为持续发热、淋巴结肿大,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昔洛韦、干扰素等药物控制感染。
病毒性发热期间应多饮水,保持充足休息,体温超过38.5℃时可物理降温,若持续高热不退或出现意识模糊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