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可能与母乳喂养不足、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高、新生儿肠道菌群未建立、遗传代谢异常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皮肤黏膜黄染、嗜睡、吸吮力减弱等症状。
新生儿摄入不足导致胆红素排泄减少,建议家长增加喂养频率至每日8-12次,确保每次有效吸吮15分钟以上。
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可分解胆红素使其重吸收,家长需监测胆红素水平,必要时暂停母乳3天改配方奶喂养。
新生儿肠道未建立正常菌群影响胆红素代谢,可遵医嘱使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等益生菌制剂。
G6PD缺乏等遗传病可能加重黄疸,需进行新生儿筛查,确诊后需避免接触樟脑丸等溶血诱因,严重时采用蓝光治疗。
保持每日充足喂养,观察黄疸变化情况,若黄染超过3周或波及四肢应及时就医,蓝光治疗期间注意补充水分和维生素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