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窘迫综合征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包括早产、妊娠期糖尿病、产前感染、多胎妊娠。该疾病多见于新生儿,尤其是肺发育不成熟的早产儿。
胎儿肺部表面活性物质在妊娠晚期才逐渐合成,早产儿因肺发育不成熟易导致肺泡塌陷。需通过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常用药物包括猪肺磷脂注射液、牛肺表面活性剂、贝拉康坦。
母体高血糖环境会抑制胎儿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生成。需严格控制产妇血糖,新生儿出生后监测血气指标,必要时使用枸橼酸咖啡因刺激呼吸中枢。
绒毛膜羊膜炎等感染会引发胎儿炎症反应,破坏肺泡结构。需对疑似感染产妇进行抗生素治疗,新生儿可考虑使用头孢曲松、氨苄西林等抗感染药物。
多胎常伴随宫内生长受限和早产风险。需加强产前监测,对极低出生体重儿预防性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必要时采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支持。
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孕妇应加强产前检查,新生儿出生后需密切观察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出现呻吟、三凹征等表现时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