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穿刺可以辅助诊断败血症,但需结合血培养、炎症指标等综合判断。败血症的确诊方法主要有血培养、骨髓培养、炎症标志物检测、临床表现评估。
血培养是败血症诊断的金标准,通过抽取外周静脉血进行微生物培养,可明确致病菌种类及药敏结果。骨髓培养阳性率略高于血培养,但操作创伤性较大。
骨髓穿刺获取骨髓液进行培养,对血培养阴性的全身性感染具有补充诊断价值。骨髓中病原体检出率较高,尤其适用于抗生素使用后的患者。
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等指标可反映感染严重程度。动态监测有助于评估治疗效果,但无法替代病原学检查。
发热、寒战、呼吸急促等全身炎症反应症状是重要诊断依据。需结合器官功能障碍指标进行严重程度分级。
怀疑败血症时应立即进行血培养,骨髓穿刺通常作为二线检查手段。日常需注意伤口清洁、避免感染源接触,出现持续高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