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丹毒可能由皮肤破损接触病原体、职业暴露、免疫功能低下、基础皮肤病等因素引起,可通过抗生素治疗、局部消毒、增强免疫力、避免接触感染源等方式干预。
皮肤微小裂口或伤口接触猪、鱼等动物携带的类丹毒杆菌是常见感染途径,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需彻底清创并外用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等抗菌药物,严重时口服青霉素V钾片。
渔民、屠宰工人等频繁接触生肉或动物制品的人群易感染,病灶多位于手指。建议工作时佩戴防护手套,接触后及时用碘伏消毒,必要时预防性使用阿莫西林胶囊。
糖尿病、HIV感染者等免疫力较差者易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需控制原发病,静脉注射头孢曲松钠,联合维生素C片等增强抵抗力。
湿疹或真菌感染导致皮肤屏障破坏可能合并类丹毒,表现为红斑边缘隆起。需同步治疗原发皮肤病,如联用克霉唑乳膏,避免搔抓加重感染。
日常应避免接触污染水源,处理生鲜后彻底洗手,出现持续红肿需尽早就医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