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硬肿症的发生顺序通常为下肢→臀部→面颊→上肢→躯干,严重者可累及全身。该病症与寒冷损伤、感染、早产等多种因素相关。
最早出现于双下肢胫前区,表现为皮肤发硬、凹陷性水肿,触之如橡皮样,可能与新生儿棕色脂肪分布较少及末梢循环差有关。
随病情进展蔓延至臀部,皮肤呈暗红色或苍黄色,常伴有体温不升(低于35℃),需警惕寒冷损伤综合征。
面部表现为咀嚼肌群僵硬导致吸吮困难,可能提示合并感染或代谢紊乱,需立即进行血常规和血气分析检查。
上肢伸侧皮肤出现硬肿时多已属中度症状,常伴随心率减慢、反应低下等全身症状。
发现硬肿症状应立即就医,保持室温26-28℃,采用预热的包被进行复温,禁止粗暴按摩硬肿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