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翼样震颤是一种不自主的肌肉震颤,常见于肝性脑病、尿毒症、低血糖等代谢性疾病,也可由药物中毒或神经系统病变引起。
肝硬化或肝功能衰竭导致血氨升高,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表现为扑翼样震颤伴意识障碍。治疗需降低血氨,常用乳果糖、门冬氨酸鸟氨酸等药物。
肾功能衰竭时毒素蓄积,干扰神经传导,出现扑翼样震颤合并皮肤瘙痒。需进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配合α-酮酸制剂治疗。
血糖低于2.8mmol/L时脑细胞能量不足,引发震颤伴冷汗、心悸。立即口服葡萄糖或静脉注射高糖溶液可缓解症状。
锂制剂、抗精神病药等过量使用可能损伤锥体外系,导致扑翼样震颤。需停用相关药物并使用解毒剂。
出现扑翼样震颤应及时就医检查电解质、肝肾功能等指标,治疗期间保持充足热量摄入,避免高蛋白饮食加重代谢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