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因子在瘢痕形成中的作用具有双向性,既可能促进增生也可能预防增生,具体效果与使用时机、浓度及伤口类型密切相关。
高浓度生长因子在炎症期过度表达会刺激成纤维细胞增殖,导致胶原过度沉积。常见于深二度烧伤、创伤性伤口延迟愈合等情况,可能与TGF-β1信号通路过度激活有关,临床表现为红色隆起性瘢痕。
急性期规范使用低浓度表皮生长因子可加速上皮化,缩短炎症期。适用于浅表性创面,通过调节MMP/TIMP平衡减少异常基质堆积,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
伤口深度决定生长因子作用方向,全层皮肤缺损更易引发增生。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会干扰生长因子代谢,此时使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需配合血糖监测。
增生期瘢痕可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抑制生长因子活性,配合硅酮制剂压迫治疗。预防性使用应选择创面覆盖后第3-5天开始,避免与炎症介质协同作用。
伤口护理期间建议保持适度湿润环境,避免反复牵拉创面,增生体质者需在拆线后尽早开始压力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