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流水可通过局部清洁、抗生素滴耳液、抗真菌药物、鼓膜修复手术等方式治疗。耳朵流水通常由外耳道炎、中耳炎、真菌感染、鼓膜穿孔等原因引起。
使用生理盐水或医用双氧水轻柔冲洗外耳道,清除分泌物和痂皮。避免使用棉签深入耳道,防止损伤皮肤或将异物推入更深部位。
细菌性外耳道炎或中耳炎可能导致耳道分泌物增多,表现为黄色粘稠液体。可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氯霉素滴耳液、环丙沙星滴耳液等抗菌药物。
真菌感染常引起耳道瘙痒伴灰白色分泌物。可能与潮湿环境、过度掏耳等因素有关。可使用克霉唑滴耳液、硝酸咪康唑乳膏等抗真菌药物。
慢性中耳炎或外伤可能导致鼓膜穿孔,表现为持续性耳漏。鼓室成形术或鼓膜修补术可修复穿孔,改善听力并预防反复感染。
保持耳道干燥,避免游泳或淋浴时进水。出现耳痛、听力下降或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使用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