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蛋白偏低可能由营养不良、慢性炎症、肝脏疾病、免疫缺陷等原因引起,需结合具体病因进行干预。
长期蛋白质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可导致球蛋白合成减少,表现为消瘦、水肿。建议调整饮食结构,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如鸡蛋、鱼肉。
结核病、类风湿关节炎等慢性消耗性疾病会加速球蛋白分解。患者常伴低热、乏力症状,需控制原发病,可遵医嘱使用阿司匹林、泼尼松、甲氨蝶呤等药物。
肝硬化、肝炎等疾病影响肝脏合成球蛋白功能,多伴随黄疸、腹水。治疗需护肝药物如谷胱甘肽、水飞蓟宾,严重者需人血白蛋白输注。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或艾滋病会导致球蛋白异常,易反复感染。需进行免疫球蛋白替代治疗,常用静注人免疫球蛋白、重组人干扰素γ等。
日常需保证充足蛋白质摄入,定期监测肝功能与免疫指标,避免生冷食物及过度劳累,出现持续低热或反复感染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