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虚寒湿的表现主要有畏寒肢冷、肢体困重、大便溏泄、舌苔白腻等。阳虚寒湿是中医辨证中的一种证型,多由阳气不足、寒湿内侵或内生所致。
阳气不足无法温煦肢体,表现为手足不温、怕冷膝凉,遇寒加重。可艾灸关元、肾俞等穴位温补阳气,或遵医嘱使用金匮肾气丸、右归丸、附子理中丸等中成药。
寒湿阻滞经络导致肌肉酸沉无力,活动后加重。建议适度运动促进气血运行,可配合茯苓、白术等健脾祛湿中药,或遵医嘱使用参苓白术散、五苓散、羌活胜湿汤。
脾阳不足运化失职,多见晨起腹泻、粪便夹杂未消化食物。需忌食生冷,可用干姜、肉豆蔻温中止泻,或遵医嘱使用四神丸、理中丸、补脾益肠丸。
舌体胖大伴有齿痕,苔白滑或厚腻为寒湿内蕴特征。饮食宜选用生姜、陈皮等温化水湿之品,或遵医嘱使用平胃散、藿香正气散、苓桂术甘汤。
日常注意保暖防潮,适量食用羊肉、桂圆等温补食物,避免久居阴冷环境,症状持续建议至中医科辨证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