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洞流脓可能由局部感染、过敏反应、异物刺激或特殊病原体感染引起,轻微感染可能自愈,但严重情况需医疗干预。
耳洞穿刺后未严格消毒或护理不当可能导致细菌感染,表现为红肿、流脓。可局部消毒后观察,若持续流脓需就医,医生可能开具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或左氧氟沙星滴耳液。
对耳钉材质过敏会引发接触性皮炎,伴随渗液和瘙痒。立即更换为医用钢或纯金材质,严重时使用氢化可的松乳膏、地奈德乳膏或口服氯雷他定。
耳钉摩擦或压迫导致组织损伤,可能继发感染。摘除耳钉并清洁创面,必要时使用碘伏消毒,若形成肉芽肿需医生处理。
结核分枝杆菌或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罕见但顽固,表现为慢性流脓和结节。需进行病原学检查,可能联用利福平、异烟肼或克拉霉素等药物。
保持耳部干燥清洁,避免抓挠,恢复期间选择透气耳堵,若3日内无改善或出现发热应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