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血小板减少可能由病毒感染、药物反应、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原因引起,需结合实验室检查明确病因。
常见于幼儿急疹、流感等病毒感染期,病毒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建议家长观察是否伴有发热皮疹,一般感染控制后2-4周血小板可自行恢复。
部分抗生素、解热镇痛药可能引发药物性血小板减少。家长需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或免疫球蛋白治疗。
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与自身抗体破坏血小板有关,表现为皮肤瘀点、鼻出血。可遵医嘱使用泼尼松、丙种球蛋白或血小板输注等治疗。
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导致全血细胞减少,需进行骨髓穿刺确诊。治疗方案包括免疫抑制剂环孢素、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或造血干细胞移植。
家长发现孩子皮肤瘀斑、牙龈出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剧烈运动碰撞,保持饮食清淡营养均衡,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