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结石可能由外耳道耵聍分泌过多、外耳道狭窄、外耳道炎症、外耳道异物等因素引起,可通过耵聍溶解剂冲洗、器械取出、抗感染治疗、手术清除等方式处理。
外耳道皮脂腺过度分泌导致耵聍堆积,常见于油性肤质人群,表现为耳道潮湿黏腻。日常可用生理盐水软化清洁,医生可能开具碳酸氢钠滴耳液、过氧化氢溶液、氯霉素滴耳液等药物。
先天性耳道畸形或外伤后瘢痕形成导致耵聍排出受阻,伴随耳闷胀感。需由耳鼻喉科医生使用耵聍钩或吸引器取出,必要时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预防感染。
细菌或真菌感染引发炎性分泌物与耵聍混合硬化,多伴发瘙痒疼痛。需进行病原体检测后使用环丙沙星滴耳液、克霉唑滴耳液、硼酸酒精等针对性治疗。
棉签残留物或小虫进入耳道后与耵聍结合钙化,可能引起耳鸣眩晕。需在耳内镜下取出异物,严重者需行外耳道成形术。
避免频繁掏耳刺激外耳道,游泳时佩戴耳塞防止进水,定期耳科检查有助于预防耳结石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