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可能由肠道感染、饮食不当、食物过敏、乳糖不耐受、肠道菌群失调等原因引起。腹泻通常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水样,可能伴随腹痛、发热等症状。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就医,明确病因后遵医嘱治疗。
肠道感染是小儿腹泻的常见原因,主要由病毒、细菌或寄生虫引起。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是常见的病毒性病原体,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细菌也可能导致感染。患儿可能出现发热、呕吐、腹痛等症状。治疗需根据病原体选择药物,如蒙脱石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口服补液盐等。家长需注意孩子的饮食卫生,避免接触污染水源。
小儿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过量进食、食物过冷过热、突然改变饮食习惯都可能引起腹泻。摄入过多高糖、高脂肪食物或生冷食物会刺激肠道蠕动加快。这类腹泻通常不伴随发热,粪便可能有未消化食物残渣。家长应调整孩子饮食结构,给予易消化的米粥、面条等,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调节肠道功能。
牛奶蛋白、鸡蛋、海鲜等食物可能引起小儿过敏性腹泻。这类腹泻多在进食特定食物后2小时内发生,可能伴随皮肤红斑、瘙痒等过敏症状。家长需记录孩子饮食情况,发现可疑过敏原后及时回避。医生可能建议使用氯雷他定糖浆抗过敏,配合蒙脱石散保护肠黏膜。严重过敏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食物回避试验。
部分小儿因肠道乳糖酶缺乏,无法消化乳制品中的乳糖,导致腹泻、腹胀。症状多在饮用牛奶后出现,粪便呈酸臭味,可能有泡沫。家长可选择无乳糖配方奶粉,或在使用普通奶粉前添加乳糖酶。医生可能建议使用乳酸菌素片调节肠道菌群,配合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促进肠黏膜修复。
长期使用抗生素、免疫功能低下等因素可能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平衡,导致腹泻。患儿粪便可能含有黏液,伴随食欲不振、营养不良。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停用或更换抗生素,使用布拉氏酵母菌散、酪酸梭菌活菌散等益生菌制剂。家长可适当给孩子补充含益生元的食物,如香蕉、燕麦等,帮助恢复肠道微生态。
小儿腹泻期间,家长需注意保持孩子臀部清洁干燥,每次排便后用温水清洗并涂抹护臀霜。适当补充水分,可给予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饮食上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油腻、高糖食品。若腹泻持续超过3天,或出现精神萎靡、尿量减少、血便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平时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餐具定期消毒,从源头上预防腹泻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