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的治疗方式主要有抗凝治疗、心率控制、节律控制、导管消融术、左心耳封堵术等,具体选择需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生评估决定。
心房颤动患者容易形成血栓,抗凝治疗是预防血栓栓塞的重要措施。常用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钠片、达比加群酯胶囊、利伐沙班片等。这些药物能有效降低脑卒中风险,但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避免出血并发症。抗凝治疗适用于大多数心房颤动患者,尤其是卒中高风险人群。
心率控制是通过药物将心室率维持在合理范围,减轻心悸等症状。常用药物有美托洛尔缓释片、地高辛片、地尔硫卓缓释胶囊等。心率控制适合症状较轻的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可改善生活质量,但不能恢复窦性心律。治疗过程中需定期评估心率变化和药物不良反应。
节律控制旨在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常用药物包括胺碘酮片、普罗帕酮片、索他洛尔片等。这类药物可能引起心律失常等副作用,需在医生严格监护下使用。节律控制适合症状明显、发作时间短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但长期成功率有限,部分患者可能复发。
导管消融术通过射频或冷冻能量隔离肺静脉异常电活动,适用于药物控制不佳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手术成功率较高,但可能需重复消融。术后需继续抗凝治疗,并定期随访。该技术对术者经验要求较高,需在有资质的医疗中心进行。
左心耳封堵术通过封堵左心耳减少血栓形成风险,适合不能耐受长期抗凝治疗的高卒中风险患者。手术需经导管植入封堵器,术后需短期抗凝。该技术可替代抗凝药物,但存在器械相关血栓等并发症风险,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心房颤动患者除规范治疗外,需注意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饮食宜清淡,限制钠盐摄入,适当补充镁、钾等电解质。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遵医嘱定期复查心电图和心脏超声。出现心悸加重、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医。